癌細胞前期診斷與治療前沿學術報告及研讨會
發布人: 星禧   發布時間: 2019-09-18    浏覽次數:

主講人簡介:

馮繼紅,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副教授,台州市立醫院腫瘤内科主任。從事惡性腫瘤的臨床診療20多年,肺癌、消化道腫瘤、泌尿生殖腫瘤、惡性淋巴瘤及婦科腫瘤等實體瘤的診斷及内科治療,尤其擅長肺癌、結直腸癌、胃癌、惡性淋巴瘤及宮頸癌以及部分疑難惡性腫瘤的臨床特色治療。對晚期的腫瘤并發症、疑難症以及惡性腫瘤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等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等研究課題共12項,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中英學術論文40多篇。擔任多家期刊如J Exp Clin Canc 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Medicine、《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等特約審稿專家或外審專家;擔任多個腫瘤相關專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或常委等。獲得2016年省高層次創新人才“千”層次人才稱号,2018年度省自然科學基金二等獎獲得者,2019年省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成員,獲得2019年省醫學會科技成果一等獎等,申請及獲得多項國家專利。


報告摘要:

腫瘤免疫治療作為第四類腫瘤治療手段,正越來越受到醫學界推崇和重視,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臨床治療癌症中已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腫瘤細胞上的PD-L1蛋白與T細胞上的PD-1受體結合,導緻T細胞無法識别及攻擊腫瘤細胞。而抗PD-1/PD-L1的單克隆抗體可阻斷腫瘤細胞上的PD-L1蛋白與T細胞上的PD-1受體的結合,發揮“刹車”效應,使T細胞正常發揮功效。但臨床研究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腫瘤,例如在非小細胞肺癌領域,PD-1應答率僅有20%-30%。有觀點認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擁有更多突變的腫瘤更為有效,但也有研究認為腫瘤突變負荷(TMB)及PD-L1的表達并非是腫瘤患者療效預判的标準。目前,全球上市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或PD-L1抑制劑有多個,國産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在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與傳統化療、放療及靶向治療藥物的聯合應用正在突飛猛進,不斷豐富臨床數據。不久的将來,會出現越來越多、臨床療效越來越好的免疫治療藥物,讓我們拭目以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