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1月,調至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下屬的上海第十七紡織廠化驗室任助理技術員,負責漿料分析工作。 參加以紡織技職人員為主的中共地下組織“中國紡織事業協進會”(簡稱“小紡協”),為工廠工人業餘夜校義務講授化學、數學,協助地下黨員、大學學姐王麗雲編印《職工通訊》。 4月下旬,參加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反破壞、反屠殺、反遷移”的護廠鬥争,以應對解放前夕國民黨敗逃台灣前對上海的破壞。在國民黨軍隊進駐工廠後,與包括王麗雲在内的20多名進步青年連續一個多月晝夜守在車間,直至上海解放前一天的5月26日。 11月,加入中華全國總工會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工會。 1950年 在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廠“工人業餘學校”主講初中化學、數學。 (1950年,郁銘芳(中)在上海國棉十七廠化驗室工作,左為王麗雲) 1951年 4月,當選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廠工會小組長。 1952年 1月5日,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3年 獲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第四季度标兵獎、增産節約生産獎。 擔任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工會第一科室車間委員會主席。 12月25日,任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試驗科副科長。 1954年 2月,任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生産技術科副科長。 6月15日,經水桂棠、金棣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被批準為中共候補黨員。學習閱讀過《自然辯證法》、《聯共(布)簡明教程》、《毛澤東選集》、《論共産黨員的修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籍。 1955年 1月1日,與姜淑文結婚。育有三子:郁雷(1956— )、郁田(1960— )、郁勤(1962— )。 姜淑文(1932.3—2009.6),江蘇沭陽人。先後在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上海紡織工業局、上海市無線電三十二廠工作。父親姜漢卿,母親胡尉萱。 (1955郁銘芳與姜淑文家人合影)
1956年 2月,提出“技術歸隊”要求,希望從事化學纖維研究工作。 4月18日,受華東紡織管理局調派至國營上海第二印染廠,任工程師、生産技術科副科長。 10月,脫産調至國營上海第二印染廠保衛科“肅反運動”小組,先後擔任核心組組員、甄别定案小組組員,從事了一年的“肅反”工作。 1957年 11月,與包括陳善芝、湯蘊瑜、何德琨、王良堃、俞大衛、戴行洲、包啟明、葉潤秋、陸本勉等在内的11位技術人員被調至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參與化學纖維研究工作。主要工作為查閱國外期刊、資料和專利等,了解國際化纖發展情況及合成纖維的簡要生産工藝。 1958年 1月,赴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參加蘇聯專家關于纖維素纖維的報告會。途中結識華東紡織工學院副院長錢寶鈞教授。 2月6日,到卡普隆纖維廠籌建處工作。 2月18日,與陳善芝、王良堃等黨員工程師一起,赴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局長張承宗家,讨論如何發展化纖工業。郁銘芳等工程師提出從國外購買兩套小型紡絲試驗設備設想,獲張承宗贊同。 3月,在天山路350号建立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下設卡普隆小組、尼龍66小組、腈綸小組、滌綸小組、醋酯纖維小組。卡普隆小組成員包括陳善芝、郁銘芳、湯蘊瑜、何德琨等。 3月,赴遼甯錦西化工廠采辦生産錦綸所需聚合體原料己内酰胺。 3月,經上海市紡織工業局批準,擔任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工程師。 4月,帶隊到北京合成纖維廠參加籌建工作。 4月,卡普隆小組在既無工藝又無設備的困境下,自行設計制造土設備,參照化工設備仿制高壓釜,自制爐栅紡絲機,在試驗室樣機上成功紡出中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6絲。 10月,任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中心試驗室主任。
(1958年6月26日,新民晚報報道郁銘芳所在的實驗工廠為生産合成纖維打下基礎) 1959年 10月,參與研制的錦綸漁網參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十周年成就展。 11月,經上海市紡織工業局批準,擔任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生産技術科副科長。 ( 1959上海郁銘芳夫婦與兒子郁雷合影) (1960年代郁銘芳全家合影) 1960年 1月19日,朱德委員長視察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并與其親切握手。 2月,根據紡織工業部要求,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成立包括郁銘芳在内的軍用降落傘用錦綸研制小組,為一機部四局所屬南京513廠研制降落傘用綢和繩、帶、線配套急需卡普隆長絲。 5月,經上海市紡織工業局批準,擔任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生産技術科科長。 11月,郁銘芳所在的軍用降落傘用錦綸研制小組試制成功34支卡普隆特品絲,成為中國第一根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 1961年 6月,作為工藝設計和技術負責人之一,參與領導籌建我國第一家用國産設備生産錦綸纖維的車間。 9月11日,參加由國家計委與華東局計委聯合在上海召開的合成纖維座談會。 10月24日,經上海市紡織工業局任命,擔任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副總工程師。 1962年 郁銘芳所在的軍用降落傘用錦綸研制小組成功提供為殲擊機配套的200支錦綸6特品絲,各項技術指标、外觀質量全部達到蘇聯标準。 1963年 1月29日,參加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聆聽出席此次會議的周恩來總理所作《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報告,内心倍受鼓舞。 (1963年1月29日,郁銘芳參加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聆聽周總理報告筆記) 1964年 1月,組織領導芳香族聚酰胺(芳綸1313)纖維的研究,标志着正式進入高性能纖維研究領域。該項目1984年獲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4月,郁銘芳所在的軍用降落傘用錦綸研制小組紡制300支錦綸66,由該産品制成的降落傘重量由17千克減至11千克,并經傘勤人員在飛機上試跳1444具次,證明能滿足作戰、訓練要求,質量相當于美國同類傘水平,更新了空降兵用傘的裝備。 4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上海合成實驗工廠,題詞:“為制造合成纖維摸索到門路,可喜可賀!擴充戰果,繼續跟進,總結經驗,力争上遊。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自力更生的一個好榜樣。” 5月,組織領導國家科委下達的“年産300噸滌綸短纖維中間試驗項目”,決定從西德引進國内第一台螺杆擠壓紡絲機及後處理設備,替代國内化纖廠普遍采用的爐栅紡絲技術。 10月1日,經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提議,中共上海市委批準,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改建為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 (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大門) 11月,參加全國合成纖維第一次工作會議。 (1964年11月,全國合成纖維第一次工作會議全體代表合影(右五為郁銘芳)) 1965年 年初,引進的國内首台螺杆擠壓紡絲機及後處理設備到所,随後組織安裝調試,發現多個問題,大膽決定“在洋設備上開刀”,進行設備改裝,并改進工藝路線。 7月30日,經上海市紡織工業局任命,擔任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 1966年 6月,為配合“65-1”及“九”工程,組織領導聚酰亞胺纖維研制工作。該項目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郁銘芳組織研究的聚酰亞胺纖維織物) 組織領導的“年産300噸滌綸短纖維中試項目”通過鑒定。該成果為籌建國内自行設計制造安裝的第一家滌綸短纖維廠——上海第二合成纖維廠(1968年建成投産,後為上海第十化纖廠)提供設計參考。螺杆擠壓熔融紡絲技術由此被廣泛采用,成為我國合成纖維工業熔紡的主流技術。 (1966年12月印制的《滌綸短纖維中間試驗科學技術研究報告》) 12月,受到“文化大革命”沖擊,“靠邊站”接受監督勞動,直至1969年12月。 1967年 1月,被打成“資産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曾成功引進國外技術和成套設備被說成“崇洋媚外”,遭到批鬥,被關“牛棚”,接受勞動改造。 1969年 6月,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革委會作出《郁銘芳情況綜合報告》,多有污蔑不實之詞。 10月,基于國防建設需要,國家科委、國防科委等給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下達碳纖維研究任務,郁銘芳得以恢複工作,并擔任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生産組副組長,參與碳纖維研究領導工作。 1971年 10月,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在郁銘芳直接領導下,成立了“碳素纖維專題小組”,研究聚丙烯腈及中強碳纖維原絲。該項目于1979年12月通過紡織工業部組織的專家驗收。其中“中強型碳纖維的研制”項目1980年獲紡織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72年 2月,創辦内部刊物《合成纖維》、《化纖文摘》,并擔任期刊總編審。1977年經國家科委批準由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和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出版發行。 1973年 1月,組織領導“芳綸1414纖維”研究。該項目分别于1981年、1982年、1987年獲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務院國防工業委員會頒發的國防工業重大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二等獎。 4月12日,組織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研究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并供給上海碳素廠作為碳纖維複合材料研制的原料。 5月31日,經中共上海紡織工業局委員會批準,任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黨委委員、革委會副主任。 1974年 1月,“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再次被打成“資産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鬥。 1975年 8月4日,經上海紡織工業局革委會批準,任金山石油化工總廠腈綸廠核心成員,主抓生産。因造反派留其繼續批鬥,未能成行。 1976年 7月,擔任年産20噸原絲、2噸碳纖維中試車間項目總負責。 1978年 3月25日,中共上海紡織工業局委員會落實政策,為受打擊迫害的科技人員平反。被任命為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副所長。 6月2日,經中共上海化纖工業公司委員會批準,任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3月18日,作為上海市代表團成員之一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碳纖維腈綸原絲和聚酰亞胺纖維”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碳纖維腈綸原絲、聚酰亞胺纖維”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9月2至9日,參加在江蘇無錫召開的國家科委紡織專業組、化纖專業組會議及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籌備會。 (1978年9月,江蘇無錫,郁銘芳參加國家科委化纖專業組會議合影) 10月,組織領導紡織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研究。該項目1981年3月通過紡織工業部小試鑒定,1984年12月通過紡織工業部中試鑒定,為國内獨立自主發展長絲高速紡絲奠定基礎。 (1980年代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郁銘芳參加芳綸Ⅱ工業小試鑒定會) 1979年 7月25日,中共上海化學纖維工業公司委員會作出《關于郁銘芳同志的複查意見》,撤銷1969年6月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革委會作出的《郁銘芳情況綜合報告》。 (1979年5月26日,郁銘芳關于提高碳纖維強度的情況彙報手稿) 1980年 11月11日至12月11日,參加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安排的紡織工業部滌綸長絲紡絲和變形技術考察小組,赴美國參觀杜邦公司、孟山都公司、塞拉尼斯公司、紐約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費城紡織學院。考察組認為高速紡絲技術已成為滌綸長絲主要生産工藝路線。 12月11日,經上海紡織工業局批準,任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 (1980年11月,郁銘芳(右二)與方柏容教授(左一)等在美國華盛頓航空館博物館參觀合影) 1981年 3月,組織領導的“高強Ⅰ型聚丙烯腈原絲和碳纖維小試”項目在國内率先通過鑒定。“高強Ⅰ型碳纖維及原絲中試”項目于1986年獲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3至6月,參加中共上海市工交黨校第五期企業管理輪訓班學習。 (1980年代山西大同郁銘芳與同行考察合影) 1982年 2月,在國内率先提出“噴絲直接成布”科技攻關建議。該項目後被列為“六五”計劃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上海更新改造第四批項目計劃。1989年正式投産,成功建成年産1000噸丙綸紡粘法生産線,産值連年倍增,1993年還清項目貸款240萬美元,受到上海市重大項目辦公室通報表揚。項目研究開發新的工藝技術,為發展我國非織造布技術發揮了先導作用。該項目在1992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7月2日,參加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議。 7月,組織領導的“滌綸高速紡絲及情報資料研究”獲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為第一單位。 10月13日,受聘為高級工程師。 11月18日,作為全國合纖情報站單位負責人,參加在雲南昆明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合成纖維科技情報會議。 (1982年11月,雲南昆明,郁銘芳參加第二次全國合成纖維科技情報會議全體代表合影) 1983年 2月,作為科研組成員參加紡織工業部組織召開的全國紡織廳局長會議。 4月23日至5月12日,擔任上海化纖公司變形絲考察代表團團長,赴西德、瑞士考察國外變形絲和高速紡絲的設備及工藝等,共考察機械制造廠、化纖和紡織廠、儀器廠、工程公司、研究所等18家單位,提出變形絲發展方向、引進高速紡絲設備等建議。 (1983年5月,西德,郁銘芳考察Banag公司)左 (1983,瑞士,郁銘芳考察單人照)右 4月,組織領導由國家經委、計委、科委、财政部和紡織部下達的“六五”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滌綸長絲高速紡絲機及其紡絲工藝的研究”。項目于1985年12月通過紡織工業部主持的鑒定,1987年3月獲198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7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國自力更生掌握了長絲高速紡絲的整套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壹等獎) 9月29日至10月24日,與上海化纖公司經理薛紀發、上海市紡織局科研處長黃翼青、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工程師程厚一起赴意大利考察非織造布的工藝水平、應用市場和開發前景。經過考察比較,決定從意大利進口設備。 (郁銘芳(左二)與程厚(左一)等在意大利帕多瓦市考察合影) 1984年 6月,參與編撰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9月17日至10月16日,作為國家科委組織的碳纖維技術和設備引進考察團成員之一,赴美舊金山、波士頓、洛杉矶、紐約等城市考察碳纖維生産、應用及設備制造技術,對碳纖維技術和設備有了進一步具體了解。 (1984年9月,美國,郁銘芳參加我國碳素纖維考察團考察單人照) 1985年 1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開發研究單位由事業費開支改為有償合同制的改革試點意見》,在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組織開展改革試點工作,建立了一系列内部考核、獎懲辦法。 6月,被評為上海化纖公司先進黨員。 6月26日,依據上海市人事局下發的《關于事業單位年百分之三工作人員越級晉升工資檔次的通知》,因工作表現突出,晉升一級工資18元。 10月,獲紡織工業部“先進工作者”榮譽稱号。 11月18至22日,參加由中國紡織工業部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北京聯合召開、主題為“中國化纖工業發展與改革開放政策”的第一屆北京國際化纖會議。 1986年 4月,在《石油化工技術經濟》刊物發表文章“對‘七五’期間我國發展滌綸的幾點看法”。 6月,參加在江蘇鎮江召開的全國化纖産品調研中心工作會議。 (1986年7月,郁銘芳(左二)參加江蘇吳江滌綸廠滌綸高速紡橫向聯合會) 10月13至29日,參加紡織工業部組織的噴粘無紡布技術考察團,赴意大利考察無紡織物工程公司的噴絲成布技術。其間,詳細了解了噴絲直接成布設備和工藝情況,對設備制造和産品應用提出建議,同時就設備購買進行商業洽談。 1987年 6月22至26日,參加由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上海國際科技公司和全國非織造布技術信息交流網組織召開的“第二屆上海國際非織造布技術研讨會與展覽會”。 11月26至29日,參加由中國紡織工業部主辦、主題為“滌綸與腈綸行業發展策略”的第二屆北京國際化纖會議。 1988年 3月22至31日,赴意大利參加噴絲成布技術研讨會,考察紡粘法非織造布設備。經過洽談,決定斥資1088萬元人民币從意大利引進3.2米噴絲直接成布設備一套。 9月22至23日,參加由中國非織造布技術協會(籌)和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召開的“第三屆上海國際非織造布會議”。 10月,獲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1989年 2月,當選第四屆《紡織學報》編委。該刊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 5月,被聘為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非織造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7月,被評為上海紡織工業局優秀黨員。 7月11日,鑒于承擔的“六五”計劃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噴絲直接成布”研究尚未結題,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根據國務院關于延長高級專家離休退休若幹問題暫行規定,決定延聘其至1990年12月退休。 12月,被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評為社會主義建設先進生産者。 1990年 3月,借調到上海紡織滌綸總廠參與年産7萬噸聚酯項目籌建工作。 7月,晉升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0月,參加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非織造布專業委員會、全國非織造布技術協會與上海紡科院、上海紡織品公司、上海國際科技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上海國際非織造布讨論會”。 ( 1990年,郁銘芳(右三)參加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丙綸噴絲直接成布”項目鑒定會,左二為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何正璋) 11月16日至12月7日,參加上海紡織工業局引進7萬噸聚酯設備考察組,赴美國對杜邦公司進行引進設備考察,對設備制造和産品引進等技術問題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 1991年 1月8日,被化學工業出版社聘請為《化工百科全書》條目撰稿人。 2月20日,延聘擔任上海化纖公司年産7萬噸聚酯切片項目總工程師。 6月14日,組織領導的“紡絲直接成布技術産品”獲紡織部“七五”計劃期間優秀新産品獎。 9月4日,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的“聚丙烯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産工藝的研究”論文,獲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組織評選的第二屆陳維稷優秀論文二等獎。 1992年 1月3日,參加上海紡織滌綸總廠年産7萬噸聚酯工程奠基儀式。 (1992年1月23日,郁銘芳(左二)參加德國吉瑪公司聚酯項目設備引進合同簽字儀式) 5月8日,經上海化纖公司批準,擔任上海紡織滌綸公司總工程師。 9月21日至10月6日,參加上海化纖公司組織的滌綸7萬噸聚酯切片項目考察組,赴德國、西班牙、奧地利參觀考察德國吉瑪公司、紐馬克公司等8家單位,驗收引進設備情況。 (1992年9月,郁銘芳(左二)在奧地利考察德國吉瑪公司七萬噸聚酯項目,右一為相鳳祁) 10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1月5日,被聘為《石油化工技術經濟》編輯部第四屆編委。 1993年 10月5日,被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評為“為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35年來辛勤工作的科技人員、工人、管理幹部”。 9月26日至10月12日,參加上海化纖公司組織的赴泰國、印度尼西亞技術設備考察組,對泰國Thai Melon聚酯工廠和Siam聚酯工廠以及印尼 Yasinta聚酯工廠、Yadistiro聚酯工廠等有關單位進行考察訪問,進一步了解德國吉瑪公司和紐馬克公司滌綸短纖維技術。 1994年 6月15日,“年産7萬噸聚酯項目”一次投産成功,達到日産240噸聚酯切片的生産能力,實現當年投産、當年還貸、當年出口、當年盈利。 6月,擔任上海化纖公司、德國吉瑪公司合資創辦的上海聯吉合纖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1994年9月,郁銘芳在上海聚酯工程項目現場) 1995年 5月23日,當選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該次增選是中國工程院成立後的首次增選,共有216名為我國工程技術作出重要貢獻的專家當選。 (1995年7月12日,郁銘芳(右一)在北京參加中國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會期間與周翔(左一)、梅自強(左二)院士合影) 1998年 9月29日,在《紡織導報》上發表“高性能纖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的文章。 9月16日,經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黨委會、董事會決定,任上海化學纖維(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屆董事會成員,任期三年。 12月15日,在《針織工業》上發表“21世紀的化纖和化纖工業”的文章,指出21世紀的化纖和化纖工業将會取得更加輝煌的發展。 1999年 7月,赴遼甯省營口化纖廠,參加中國工程院組織的“企業技術創新院士行”活動,做題為“世界化纖工業發展趨勢以及聚酰亞胺與工程塑料的生産和應用”的報告。 9月14日,參加由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領銜的“甬籍院士故鄉行”活動。其間,與另外31位院士一起在新辟的月湖畔甬籍院士“院士林”栽下銀杏樹。 (1999年,郁銘芳參加甯波院士行活動時給小學生簽名) 2000年 1月,在《合成纖維》發表“化學纖維的發展前景”的文章。 9月19至21日,參加由國家經貿委和中國工程院聯合組織的“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創新院士行”活動,應邀做題為“碳纖維原絲聚丙烯腈長絲研究”專題報告。 (2000年3月4日,郁銘芳寫給原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季國标院士的信) 2001年 5月21日,與包括季國标在内的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生座談,就人生理想與紡織業發展進行交流。 5月,受聘擔任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名譽教授。 6月13日,當選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10月,受聘擔任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專家委員會委員。 12月,調入bevictor伟德官网,受聘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
86 21 67792362
clxy@dhu.edu.cn
Copyright©bevictor伟德官网·(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松江校區 :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北路2999号 201620, 延安路校區 : 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200051
滬ICP備05003365 滬舉報中心 最後更新日期 :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webmaster@d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