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6月30日,由私立東吳大學理學院化工學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畢業論文是關于印染用藍色染料的研究,指導教師為顧翼東教授。 10月8日,通過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招考,錄用為公司染化研究試驗室練習助理技術員,從事紡織原料等測試分析工作。 1956年 2月,提出“技術歸隊”要求,希望從事化學纖維研究工作。 1957年 11月,與包括陳善芝、湯蘊瑜、何德琨、王良堃、俞大衛、戴行洲、包啟明、葉潤秋、陸本勉等在内的11位技術人員被調至紡織工業部紡織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參與化學纖維研究工作。主要工作為查閱國外期刊、資料和專利等,了解國際化纖發展情況及合成纖維的簡要生産工藝。 1958年 3月,在天山路350号建立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下設卡普隆小組、尼龍66小組、腈綸小組、滌綸小組、醋酯纖維小組。卡普隆小組成員包括陳善芝、郁銘芳、湯蘊瑜、何德琨等。 (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卡普隆車間的土法紡絲機) 4月,卡普隆小組在既無工藝又無設備的困境下,自行設計制造土設備,參照化工設備仿制高壓釜,自制爐栅紡絲機,在試驗室樣機上成功紡出中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6絲。 (1958年6月26日,新民晚報報道郁銘芳所在的實驗工廠為生産合成纖維打下基礎) 1960年 2月,根據紡織工業部要求,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成立包括郁銘芳在内的軍用降落傘用錦綸研制小組,為一機部四局所屬南京513廠研制降落傘用綢和繩、帶、線配套急需卡普隆長絲。 11月,郁銘芳所在的軍用降落傘用錦綸研制小組試制成功34支卡普隆特品絲,成為中國第一根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 1961年 6月,作為工藝設計和技術負責人之一,參與領導籌建我國第一家用國産設備生産錦綸纖維的車間。 1962年 郁銘芳所在的軍用降落傘用錦綸研制小組成功提供為殲擊機配套的200支錦綸6特品絲,各項技術指标、外觀質量全部達到蘇聯标準。 1964年 1月,組織領導芳香族聚酰胺(芳綸1313)纖維的研究,标志着正式進入高性能纖維研究領域。該項目1984年獲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4月,郁銘芳所在的軍用降落傘用錦綸研制小組紡制300支錦綸66,由該産品制成的降落傘重量由17千克減至11千克,并經傘勤人員在飛機上試跳1444具次,證明能滿足作戰、訓練要求,質量相當于美國同類傘水平,更新了空降兵用傘的裝備。 1965年 年初,引進的國内首台螺杆擠壓紡絲機及後處理設備到所,随後組織安裝調試,發現多個問題,大膽決定“在洋設備上開刀”,進行設備改裝,并改進工藝路線。 1966年 6月,為配合“65-1”及“九”工程,組織領導聚酰亞胺纖維研制工作。該項目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郁銘芳組織研究的聚酰亞胺纖維織物) 組織領導的“年産300噸滌綸短纖維中試項目”通過鑒定。該成果為籌建國内自行設計制造安裝的第一家滌綸短纖維廠——上海第二合成纖維廠(1968年建成投産,後為上海第十化纖廠)提供設計參考。螺杆擠壓熔融紡絲技術由此被廣泛采用,成為我國合成纖維工業熔紡的主流技術。 (1966年12月印制的《滌綸短纖維中間試驗科學技術研究報告》) 1971年 10月,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在郁銘芳直接領導下,成立了“碳素纖維專題小組”,研究聚丙烯腈及中強碳纖維原絲。該項目于1979年12月通過紡織工業部組織的專家驗收。其中“中強型碳纖維的研制”項目1980年獲紡織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72年 2月,創辦内部刊物《合成纖維》、《化纖文摘》,并擔任期刊總編審。1977年經國家科委批準由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和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出版發行。 1973年 1月,組織領導“芳綸1414纖維”研究。該項目分别于1981年、1982年、1987年獲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務院國防工業委員會頒發的國防工業重大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二等獎。 4月12日,組織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研究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并供給上海碳素廠作為碳纖維複合材料研制的原料。 1978年 10月,組織領導紡織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研究。該項目1981年3月通過紡織工業部小試鑒定,1984年12月通過紡織工業部中試鑒定,為國内獨立自主發展長絲高速紡絲奠定基礎。 (1978年,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碳纖維腈綸原絲、聚酰亞胺纖維”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1年 3月,組織領導的“高強Ⅰ型聚丙烯腈原絲和碳纖維小試”項目在國内率先通過鑒定。“高強Ⅰ型碳纖維及原絲中試”項目于1986年獲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0年代,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郁銘芳參加芳綸Ⅱ工業小試鑒定會) 1982年 2月,在國内率先提出“噴絲直接成布”科技攻關建議。該項目後被列為“六五”計劃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上海更新改造第四批項目計劃。1989年正式投産,成功建成年産1000噸丙綸紡粘法生産線,産值連年倍增,1993年還清項目貸款240萬美元,受到上海市重大項目辦公室通報表揚。項目研究開發新的工藝技術,為發展我國非織造布技術發揮了先導作用。該項目在1992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3年 4月,組織領導由國家經委、計委、科委、财政部和紡織部下達的“六五”計劃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滌綸長絲高速紡絲機及其紡絲工藝的研究”。項目于1985年12月通過紡織工業部主持的鑒定,1987年3月獲198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7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國自力更生掌握了長絲高速紡絲的整套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壹等獎) 1990年 3月,借調到上海紡織滌綸總廠參與年産7萬噸聚酯項目籌建工作。 ( 1990年,郁銘芳(右三)參加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丙綸噴絲直接成布”項目鑒定會,左二為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何正璋) 1991年 6月14日,組織領導的“紡絲直接成布技術産品”獲紡織部“七五”計劃期間優秀新産品獎。 9月4日,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的“聚丙烯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産工藝的研究”論文,獲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組織評選的第二屆陳維稷優秀論文二等獎。 1994年 6月15日,“年産7萬噸聚酯項目”一次投産成功,達到日産240噸聚酯切片的生産能力,實現當年投産、當年還貸、當年出口、當年盈利。 (1994年9月,郁銘芳在上海聚酯工程項目現場) 1998年 9月29日,在《紡織導報》上發表“高性能纖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的文章。 12月15日,在《針織工業》上發表“21世紀的化纖和化纖工業”的文章,指出21世紀的化纖和化纖工業将會取得更加輝煌的發展。 2000年 1月,在《合成纖維》發表“化學纖維的發展前景”的文章。 (2000年3月4日,郁銘芳寫給原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季國标院士的信) 2002年 9月1日,與孫晉良、邢聲遠、季國标共同編著的《紡織新境界:紡織新原料與紡織品應用領域新發展》,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3年 9月18日,在《中國紡織報》上發表“現代紡織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的文章。 2005年 12月,擔任驗收組專家參加由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承擔、bevictor伟德官网參與的上海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千噸級芳砜綸産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驗收會。
郁銘芳院士主要論著與專利目錄 一、人物傳記 [1]何雅,張燕,彭這華,戴葉萍.一絲一世界:郁銘芳傳[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符利群. 院士之路·郁銘芳傳[M].浙江:甯波出版社,2008. 二、論文 [1]郁銘芳,王心明.對七五期間我國發展滌綸的幾點看法[J].石油化工技術經濟,1986(2):2-9. [2]郁銘芳,程厚.對我國非織造布用化纖原料發展的幾點看法[C].中國紡織工程學會1989全國學術年會論文第37号. [3]郁銘芳,程厚.紡粘法非織造布工藝技術的探讨.未發表,1989. [4]郁銘芳,程厚.我國非織造布用化纖原料發展前景[C].第四屆上海國際非織造布讨論會論文集,1990:21. [5]郁銘芳,程厚.聚丙烯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産工藝的研究[C].陳維稷優秀論文獎論文彙編,1992:14-19. [6]郁銘芳,程厚.低壓氣流拉伸熱軋粘合法聚丙烯紡粘非織造布的生産工藝研究[M].中國科學技術學術文庫·院士卷 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916(原載《第二屆陳維稷優秀論文獎論文彙編,紡織工業出版社,1992). [7]郁銘芳.化學纖維工業的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未發表,1996.5. [8]郁銘芳.細旦新化纖與輕薄型紡織新産品[C].上海市紡織工程學會96科技論壇,1996.10. [9]郁銘芳.中國化纖工業的發展和非織造布工業的關系[J].産業用紡織品,1998(1):4-5. [10]郁銘芳.細旦纖維的發展趨勢及前景[J].紡織導報,1998(1):8-10. [11]郁銘芳.高性能纖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J].紡織導報,1998(5):2-4. [12]郁銘芳.21世紀的化纖和化纖工業[J].針織工業,1998(6):38-42. [13]郁銘芳.Close ties lead to growth in Chinas manmade fiber and Nonwoven industry[J]. Internatiaonal Fiber Journal, 1998,(6):4-8. [14]郁銘芳.Chinas manmade fiber industry struggles with Asian flu, but recoverys in sight [J]. Internatiaonal Fiber Journal, 1999,(2):8,95. [15]郁銘芳.化學纖維的發展前景[J].合成纖維,2000(1):3-5. [16]郁銘芳.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的工藝研究[J].金山油化纖,2001(4):1-4. [17]郁銘芳.化纖新材料在中國醫療衛生方面的應用現狀和發展[J].合成纖維,2003(1):5-7. [18]郁銘芳.中國化纖工業的新發展和非織造工業的前景[J].産業用紡織品,2003(1):1-2. [19]郁銘芳.現代紡織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N].中國紡織報,2003-9-18(2). 三、著作 [1]郁銘芳,孫晉良,邢聲遠,季國标.紡織新境界:紡織新原料與紡織品應用領域新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四、專利 [1]郁銘芳,王依民,王燕萍,王新營,張長星,倪建華.一種瀝青碳泡沫材料的制備方法[Z]. CN200410066289.3,2004. [2]王依民,王燕萍,郁銘芳,鄒黎明,倪建華,潘湘慶.一種瀝青碳泡沫材料的制備方法[Z]. CN200510023994.X,2005. [3]郁銘芳,王依民,王燕萍,王新營,锺繼鳴.一種瀝青碳泡沫材料的制備方法[Z]. CN200510027824.9,2005. [4]郁銘芳,王依民,倪建華,潘湘慶,王燕萍.一種環形碳泡沫結構材料的散熱器[Z]. CN200520047533.1,2005. [5]郁銘芳,王依民,倪建華,潘湘慶,王燕萍.一種鋸齒帽形碳泡沫結構材料的散熱器[Z]. CN200520047535.0,2005. [6]郁銘芳,王依民,倪建華,潘湘慶,王燕萍.一種鋸齒形碳泡沫結構材料的散熱器[Z]. CN200520047534.6,2005. [7]郁銘芳,王依民,王燕萍,倪建華,徐愛華.一種新型的碳泡沫材料的制備方法[Z]. CN200510111532.3,2005. [8]王華平,劉崴崴,李達,屠曉萍,趙天瑜,楊斌,張玉梅,郁銘芳.一種離子液體為溶劑的纖維素纖維制備中溶劑的回收方法[Z]. CN200510111966.3,2005. [9]王華平,劉崴崴,趙天瑜,屠曉萍,李達,張玉梅,郁銘芳.纖維素纖維紡絲原液的制備方法[Z]. CN200610023543.0,2006. [10]王依民,郁銘芳,王燕萍,朱江疆,徐燕華.一種中間相瀝青碳泡沫材料的改性方法[Z].CN200610026909.X,2006. [11]楊玲玲,張玉梅,王華平,郁銘芳,鄧晶,張青.高分子量丙烯腈聚合物在離子液體水溶液中的制備方法[Z]. CN200810202510.1,2008. |
86 21 67792362
clxy@dhu.edu.cn
Copyright©bevictor伟德官网·(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松江校區 :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北路2999号 201620, 延安路校區 : 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200051
滬ICP備05003365 滬舉報中心 最後更新日期 :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webmaster@d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