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寒博士學術交流
發布人: 星禧   發布時間: 2019-09-11    浏覽次數:

主講人簡介:

  周繼寒博士于2009年和2014年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學院分别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和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博士學位(導師:梁德海教授)。在此期間主要研究高分子物理、聚電解質複合以及基于聚電解質複合的多肽基因載體構築。博士期間于2011年至2012年在牛津大學物理學院Sonia Contera博士課題組從事富勒烯與脂質體複合結構的機械性能研究。從2014年到2019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物理與天文學院、加州納米系統研究所(合作導師:Jianwei Miao教授)以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國家電鏡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目前為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物理與天文學院助理項目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多維原子分辨率的電子重構成像、電子能量色散能譜、多模式電子成像等現代電子顯微學分析方法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尤其在原子分辨三維電子重構成像的基礎上創新開發了時間分辨的原子分辨四維電子成像(4D-AET),發表在Nature正刊。目前已發表SCI論文31篇,申請4項中國國家專利,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13篇。


報告摘要:

  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決定了物質的物理性質。要在最基本的尺度上認識材料結構與功能,精确定位原子的三維位置尤為重要。X射線晶體學在确定完美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上取得了重大成功,然而完美晶體在自然界中極少存在,很多材料的性能直接取決于空位、表面重構、點缺陷、晶界缺陷、位錯等等,晶體學無法準确獲得這些缺陷原子的排列。更重要的是,這些非完美晶體的結構還可能在外界刺激下(例如加熱、應力等等)演變成不同的結構,而這些動力學過程目前在原子分辨尺度下的變化尚不清楚。報告人利用原子分辨三維電子成像(Atomic Electron Tomography, AET)對催化材料鎳鉑納米顆粒以及功能磁性材料鐵鉑納米顆粒的進行研究,并精确定位顆粒中原子的化學組成與位置坐标。在此基礎上通過增加時間維度,在四維原子分辨尺度上觀測到了鐵鉑材料中早期晶體成核的動力學,在單原子的水平上跟蹤了金屬合金納米顆粒的随着外界退火刺激下不同時間的變化,并且揭示了顆粒中不同晶核在不同時間存在着成長、波動以及消融等多種情況。這一工作跟蹤了‘前所未見’的成核過程——捕獲原子在四維原子分辨率下的重排。這一發現與現有的晶體成核理論相悖,很助于我們發現并提出一種全新的普适晶體成核理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