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bevictor伟德官网一行9名成員赴雲南開展了為期10天的“品茶葉文化,探雲茶變遷”主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以“尋找時代變遷對雲茶影響”為目的,前往相關企業、博物館、茶葉種植基地、商業區,圍繞雲茶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貿易主角通過參觀觀摩,訪談詢問,親身體驗,問卷調查等形式,從茶農、中間商、消費者和企業及專業科研人員等多個層面進行有關雲茶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現階段的生産銷售情況,改革現狀及發展前景三個方面的調研活動。

首先,實踐團來到昆明市茶葉博物館,通過參觀觀摩了解到,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彌漫朝野,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茶神陸羽有著《茶經》一書。《神農本草經》亦有記載關于茶這方面的知識。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産地的講解展示,在今天有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産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在博物館簡單了解茶葉知識以後,實踐團來到了西雙版納的茶葉研究(農科院茶葉方面分所)。研究所的第一站,實踐團來到了成果展示廳,劉主任向實踐團講解了研究所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計劃,設立愛心屋,幫助長期以來受中間商壓榨的茶農們,在茶葉品種的選擇,茶園管理等方面提供專業知識,并以農科院的身份和各大企業交涉,盡最大能力使利潤流向茶農。除此之外,還向實踐團介紹了多種茶園管理方式,以及科研所自行研發的新型茶葉品種,其主要在抗旱、防蟲、儲存、口感、成分濃度等方面作出革新。通過對茶葉的調研,實踐團成員了解到的不僅僅是茶葉,更多的還是一種人文關懷:江總是在1997年進入茶科所的。他本來是學财務的,但後來也走上了科研的道路。江總對實踐團成員這麼說:“真正講到許多專業的知識,因為它們深度太深,你們未必理解得了。所以我更希望這一次的調研對你們來說,是一次接觸新的世界的旅程。我也希望我的經曆可以告訴你們,你們現在所學的知識,可能未必會在你今後的人生中發揮作用,但你現在把它給學好,總是不會錯的。許多知識是相通的,多學一些總是好的。”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研究所茶葉種植基地,參觀科研所研究成果,一路上,實踐團成員邊走,邊看,邊聽,邊學。從講解員叔叔的口中我們了解到了許多有關他們茶園的茶葉的相關知識。比如,有機茶是一種按照有機農業的方法進行生産加工的茶葉。在生産過程中,完全不能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這樣生産出來的茶葉才是無污染、純天然的茶葉。而他們茶園所培育的大部分都是此類有機茶葉。這是一種節約能源、資源循環利用、倡導物種共存的生态型農業。

為了了解雲茶商業生産的情況,我們來到了七彩雲南茶葉生産有限公司,實踐團成員前往茶葉研究所與周主任會和。在參觀工廠的過程中,實踐團成員看到了許多形狀各異的機器,從周主任的講解中,我們知道了各種機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晾幹機是通過機械臂的攪動和傳送帶的翻轉,使新鮮茶葉與空氣充分接觸,極大程度提高水分的蒸發速率,發酵機是通過嚴格控制儀器中的溫度與濕度,使茶葉在機器中充分的發酵,壓制機将茶葉倒入特定形狀的凹槽後,使用類似液壓機的原理,将凹槽中的茶葉壓制成固定的形狀,此時茶葉中仍舊存在一定量的水分,不利于茶葉保存,将這時的茶葉導入烘幹機,烘幹機通過加溫和空氣的快速流動,将水分充分蒸發。經過以上的步驟後,茶葉的粗加工已經完成。這種精密的加工過程使實踐團成員認識到了配合的重要性,每一個人各司其職,并在此之上與他人進行配合,隻有這樣才能完成一個長遠的目标。


據悉,目前我國正圍繞“一帶一路”推進經濟文化産業的發展,此次材料學院赴雲南昆明茶葉文化調研實踐團,通過深入了解茶葉文化的生存和生産現狀,同時基于現狀展望茶葉文化未來發展,并通過新媒體和宣傳視頻動員廣大學子保護茶藝文化,達到實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