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協公布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17-2019年度)入選名單,我校紡織學院張坤和bevictor伟德官网侯成義兩位青年教師入選。
“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旨在為32歲以下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未獲得國家級人才項目的科技人員提供連續3年的穩定支持,以打造國家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後備隊伍。該項目由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負責選拔、推薦與培養,本年度中國科協共資助44個全國學會和3個學會聯合體,328名青年人才入選。
張坤2009年畢業于我校紡織學院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系,後赴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并獲得該校博士論文獎學金。張坤2015年獲聘學校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柔性熱電轉換材料、超級電容器等在智能可穿戴領域的研究,聚焦柔性熱電材料與熱電織物和超級電容器紗線織物等開發。他牽頭籌建了bevictor伟德官网紡織學院智能可穿戴紡織品技術研發平台和東華鏡月(蘇州)紡織研究院-智能可穿戴紡織技術研究中心,目前擔任2個SCI雜志客座編輯和10餘個SCI雜志審稿人,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NSF 和 Air Force 等 9 項科研項目。迄今,在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Nanoscale, Carbon、Scientific Reports 等國際學術雜志接收或發表論文共24篇,其中第一通訊論文10篇(含7篇1區top期刊),H指數=10,成果被Adv. Mater.,ACS Nano, EnergyEnviron. Sci.等引用510餘次,對促進柔性清潔能源器件在智能可穿戴領域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推動作用。

(張坤研究員(左)指導學生實驗)
侯成義畢業于我校bevictor伟德官网,曾獲歐盟授予“瑪麗居裡學者”稱号,主要從事用纖維改性的低維納米有機-無機複合體系的研究,設計了一系列具有環境響應特性的納米複合材料,并利用其構築了智能化的纖維、織物,提升了紡織材料在人造肌肉、電子皮膚、柔性驅動等領域的應用價值。特别是獲得了“基于折紙技術的柔性驅動材料”以及“基于石墨烯熱電原理的無源柔性傳感材料”兩項創新性成果,有望促進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服裝等研究方向的發展。侯成義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30餘篇SCI論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23篇;獲得了7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入選上海市“揚帆”計劃、上海市“晨光”計劃、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第二責任人)等人才計劃項目。他的研究成果曾被Nature、Science、NanoToday期刊,以及ACS(美國化學學會)、RSC(英國皇家化學學會)、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ACerS(美國陶瓷協會)、IOP(英國物理協會)、英國《每日郵報》、歐洲化學出版協會等官網專題報道。三篇研究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期刊熱點論文、期刊最多訪問論文等。

(侯成義老師開展實驗工作)